从7月11日到8月19日,还有3天今年40天的三伏天终于快要过完了~甚至最近几天,不少地区已经感受到了秋天的凉意和舒爽。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度气候逐渐干燥,气温波动较大,昼夜温差加大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此时节切忌“乱穿衣”应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小编这就给大家介绍这个时节应该如何吃,怎么养生~出伏如何养生防肺燥 饮食润一点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渡,气候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与此同时“秋老虎”还在发威,可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冬瓜、萝卜、藕、洋葱、海带、蘑菇、木耳、芹菜、香蕉、苹果,蜂蜜等,这些种食物除了滋阴润燥,还有稳定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中医认为酸能敛阴,建议在饮食中配合一些酸性制品,比如山楂、乌梅、石榴、葡萄、猕猴桃等。民间有句俗语叫“秋瓜坏肚”,瓜类多属阴寒之品,吃多了会损伤脾胃,要适可而止。果类可以多吃,如梨、苹果等。
护好血管记住这5点秋天后面就是冬天,冬天是中风的高发季节,心脑血管疾病发作是老年人最担心的事,秋天就开始注意保养好血管,就可能减少冬天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1.喝好两杯水① 睡前喝半杯:晚上睡觉时,血流速度减慢,如果血液黏稠度增高,极易形成血栓性疾病。饮用适量温开水,能稀释血液,防止血栓发生。② 晨起喝一杯:早晨起床后,身体开始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导致血压上升,再加上整晚没喝水,血液比较浓稠,容易发生栓塞。起床后可以小口喝杯温水,也可防止血栓发生。
2.适量吃香油香油中富含维生素E,有利于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正常功能,减少体内脂质的积累,具有促进细胞分裂、软化血管和保持血管弹性的效果,从而保护心脑血管。3.每天两瓣蒜大蒜所含有的大蒜素有血管的“清道夫”之称。每天食用两瓣蒜,都有辅助降压、扩张血管、降糖甚至抵抗肿瘤的作用。4.喝碗杂粮粥每天喝碗杂粮粥有助保护血管。表皮红色、紫色、黑色的杂粮是花青素的好来源,大麦和燕麦中含有丰富的β葡聚糖。这些物质有利于预防冠心病,帮助控制血胆固醇,保护血管。5.快走6000步进入秋季,气温降低,阳气开始收藏。适当运动可以振奋阳气,走路是最经济的运动,每天坚持走路锻炼,能够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完整,防止动脉硬化,延缓血管衰老和降低血脂。
防温差 穿得暖一点虽然我们常说“春捂秋冻”,但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长袖“薄衣”。这样温差对于身体的刺激要小一点,心血管疾病风险也小一点!同时,早晚穿衣也有技巧,一定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较丰富的地方,特别是颈部,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收缩,有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的风险。
出伏后,这些养生禁忌你要知道!1. 不要太早去晨练出伏后的初秋时节,温差逐渐加大。有些人夏天习惯四五点钟就外出晨练,此时人容易受寒冷的刺激,让早晨本已较高的血压上升更快,从而增加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2. 不要穿短裤背心出伏后,早晚比较凉快。不要穿短裤背心之类太清凉的衣服,最好随身携带薄外套或围巾披肩,防止受风。一定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3. 不要整夜开空调出伏后使用空调要十分注意,尽量不要在夜晚睡觉时开空调,即使要开最好定时,以免半夜时空调的阴气与外界的寒气入侵人体内脏、经络和骨关节,引起感冒、腹泻、颈肩腰腿痛、关节疼痛等症状。4. 不要熬夜睡得晚出伏后易“秋乏”。为了缓解秋乏,需要睡得早一点,早睡早起,较之夏季增加1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或者通过午睡的形式增加睡眠。一般晚上十点半就应该上床睡觉了。5. 不要不渴不喝水出伏后,出现高温天气的次数依旧不少,身体水分大量蒸发,不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饮水量1200毫升。
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半夜醒来也可适量补点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暑气渐散,入秋,你准备好了么?